古语有云: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
大意是说,“逐利”其实是人性的底色,上至君王,下至百姓,无一不受到利益的驱使。
进一步的说,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关系,其背后都是“逐利”的影子,包括感情关系,也不例外。
事实上,任何情感关系,其实都需要潜在的利益预期作为长期支撑。反之,若是没有这一支撑,几乎所有关系都会中止。
为什么如此说呢?
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——人本来就是利益的动物,逐利是天性。
如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合作交流的可能,正是由于集体行动满足了个人利益。我们要知道,个人的力量通常是很渺小的,很多时候,只有通过集体行动产生互利行为,才有可能将原本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丢给集体去解决,从而使得集体中人人受益。
而集体行动的背后,一定会涉及到利益的分配——只有当利益分配让人人都觉得有利可图,人们才会服从集体的安排。
由此可见,任何行动与关系,其背后皆存在利益的影子。
事实上,我们人与任何动物一样,在做出所有选择之前,都是先考虑生存问题。而人的情感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透过自然选择之后,通常都是对奖励欢喜对惩罚厌恶。
所以,人的情感永远只会偏向于未来、短期对自己有益的人。
也许有人会问:既然如此,那么如何解释人类的报恩行为呢?
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,人类的天性当中,并不存在所谓的报恩行为。
很多时候,所谓“报恩”,只是为了和有价值的人建立更深层次的利益绑定。一旦对方(施恩者)失势,丧失自身价值时,愿意回报恩情的人,只能说是极少数。
当然很多失势的施恩者,都会得到象征性回报,以维护熟人群里中的道德形象。
另外,又由于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在不停的变化,其所维系的利益关系也会不停的变化,以至于情感关系也会由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。
我们举例说明。
很多人从小到大,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关系都很好,也深爱着他们。但是当他成家立业之后,在涉及到父母遗产争夺时,当年的兄弟姐妹,则成为了直接竞争对手,于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开始愈演愈烈,以至于最终撕破脸皮,甚至彻底断绝来往关系。
而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,就在于当初维系整个兄弟姐妹之间的利益核心变了,他们不再是一个小集体,而是各自都加入了新的集体——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利益,也是集体的利益。
这个时候,利益的让渡本质,就是在向未来的关系投资——利益让渡会给未来的自己带来多少好处?于是就有了权衡,有了分别,有了与之前不一样选择。
由此可见,任何情感关系,都需要潜在的利益预期作为长期支撑,即便是父母、兄弟姐妹、朋友、爱人等,都不例外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问过蓝天
问过蓝天专注国学、每天都有内容更新,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,欢迎收藏,欢迎赞赏,欢迎转发。
本文资料重点引自《论语》《庄子》《坛经》《道德经》《史记》《王守仁全集》《华严经》《大学》《礼记》《天道》《孙子兵法》《王弼集校释》《周易》《诗经》
启泰网-配资点评网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网址-股票投资公司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